很变态,但能让程序员突飞猛进的邪修
在职场的 IT 江湖里,程序员们也有一套“邪修”体系——那些看似离谱,却往往高效、实用,甚至能带来意外收获的工作方式。

邪修的基本原则
程序员“邪修”并非指道德意义上的邪恶,而是指那些打破常规、追求极致效率、常常游走在最佳实践边缘的编程方式。它们通常是这样的:
-
不按教科书出牌:跳过繁琐流程,直击问题核心
-
极度务实主义:不管黑猫白猫,抓到老鼠就是好猫
-
创造性滥用工具:将工具用到设计者从未想象过的场景
-
临时解决方案永久化:那个“暂时”的hack一用就是三年
经典邪修大赏
1. 暴力调试法
当正统调试手段失效时,“邪修”程序员会祭出各种奇技淫巧:
-
“打印大法”:在代码中插入无数print语句,形成一道输出瀑布
-
“迷信修改”:盲目调整参数或代码顺序,只因“上次这样好像就行了”
-
“重启玄学”:遇到诡异bug先重启,不行就重复重启直到工作
2. 依赖关系走钢丝
-
“手动注入”:直接修改node_modules或vendor目录中的第三方代码
-
“版本锁死”:永远不升级依赖,避免兼容性问题
-
“复制粘贴继承”:直接拷贝源代码而不是正确引用库
3. 数据库骚操作
-
“万能JSON字段”:所有动态数据全塞进一个JSON字段,避免修改表结构
-
“查询叠罗汉”:在应用层进行多次简单查询代替复杂join
-
“阴阳表”:相同结构的表创建多个,通过表名后缀区分(如user_01, user_02)
4. 部署与运维的“邪道”
-
“手动部署”:直接ssh到服务器替换文件,跳过CI/CD流程
-
“永远不删”:日志、缓存、临时文件只增加不清理,硬盘不够就加硬盘
-
“端口大挪移”:遇到端口冲突就换端口,而不是解决冲突原因
5. 邪修式学习:现查现用
正统修炼:啃完一本《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》,再写项目。
邪修修炼:AI一切。
需要正则?复制 StackOverflow 答案。
需要算法?先问大模型。
效果:当天就能交差。
副作用:几年后发现自己记不住 for
循环语法。
6. 邪修式团队协作:甩锅大法
Bug 出现时,正统修炼:复盘 → 优化流程 → 改进测试。
邪修修炼:
先问“这是不是运维的问题?”
再说“可能是第三方接口不稳定”。
最后甩给“缓存一致性”。
效果:一时化解尴尬。
副作用:等锅真的砸回来,已经三倍大了。
程序员入邪背后的困境
-
时间压力:上线期限迫在眉睫,正规方法太耗时
-
能力局限:对某些技术不够熟悉,只能绕道而行
-
历史包袱:继承了一堆“屎山”代码,只能继续往上堆
-
资源约束:硬件或预算有限,无法采用“正规军”方案
-
快速验证:需要最小可行产品验证想法,没必要构建完美系统
而历史上,许多编程最佳实践最初都源自某个程序员的“邪修”尝试:
-
Facebook最初就是一堆快速hack的集合
-
很多开源项目始于解决个人需求的“野路子”方案
-
压力下的创造性解决方案有时会开辟全新思路
程序员“邪修”本质上是开发者在不完美环境中寻求解决方案的体现。它既是对僵化教条的反抗,也是实用主义编程哲学的极致表达。
最高境界的“邪修”,不是一味追求奇技淫巧,而是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——了解规则才能巧妙打破规则,掌握正道方能安全地“离经叛道”。
在这个复杂的技术世界里,或许我们都需要一点“邪修”精神:不停留在教科书答案,而是深入问题本质,找到那个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——哪怕它看起来点“野”。
它提醒我们,规则固然重要,但灵活创意同样是职业生涯中的宝贵修炼。毕竟,代码世界没有唯一解,只要能优雅(丑陋)地跑起来,都是“修炼有成”。
在数字文旅日益兴盛的当下,“体验感” 已经成为游客和市民走进博物馆、展馆、体验馆时最关注的关键词。而就在上海,一个全新的VR数字体验馆正式亮相。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动红色文化与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,中共一大纪念馆推出 ,项目凭借科技融合与…